非遗产品线上展示维护 省级非遗——扬高戏
发布时间:2024-01-27 10:00:00| 作者:
视频介绍
省级非遗——扬高戏
扬高戏亦称“弦子戏”“羊羔戏”“秧歌戏”等。扬高戏起源于古陕州,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曾是当地的一个主要剧种,当地人称之为“神戏”,庙会及祭祀活动皆以清唱扬高戏才“灵验”。1965年,陕县文化馆原馆长李树滋在对扬高戏进行考察研究时,发现它的曲调与眉户、花鼓调的最大区别就是起伏大,调尾旋律上扬,多用“大跳”,因此将该剧种称之为扬高戏,后得到戏剧界的认可。
扬高戏旧时在豫西,晋南、秦东一带广为流传,兴盛时期曾扩展至山西临汾、洪洞和陕西宝鸡、咸阳等地,建国前曾和蒲剧分庭抗礼。现仅存于陕州区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
扬高戏的曲调、道白、唱词、乐队、剧目各有其特色。它的表演、音乐、舞美都具有一股古朴气息,不重表演技巧,不大段唱白,重故事表述。旦角男扮,延习至今。生、旦、末、丑同腔同调,唯净的唱法和音色稍有变化。唱调有72大调,36小调,旋律奇妙优美,音乐伴奏很有特色,弦乐多碎弓,加之高音竹笛,手锣花击,可谓繁弦急管,金声玉振,给人以欢快明朗或凄楚激越的感受,颇为迷人。
扬高戏所演剧目多为大本头戏,属于本剧种独有的剧目有七八十本,陕州区峪里村现存手抄本四十一本,灵宝市南阳村现存手抄本十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故事完整,辞章严谨,多具有较强的群众性。演出剧目主要有表现宫廷大事的《文武魁》,除奸反霸的《司马庄》,鞭笞邪恶的《花柳林》,还有描写儿女情长的《明月珠》,神话故事《拜西歧》等。
2007年2月,扬高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