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品线上展示维护 国家级非遗——蒲剧
发布时间:2024-02-19 09:00:00| 作者:
视频介绍
国家级非遗——蒲剧
三门峡戏曲中历史最古老、民间最普及的是蒲剧。蒲剧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豫西陕州(今三门峡市)和晋南临汾、运城等地区。因其起源地在陕州、蒲州、同州,又称“陕州梆子”、“山陕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晋南定名为“蒲剧”。由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古称蒲坂,设过蒲州,所以这一定名后,戏曲艺术研究者便将蒲剧的发源地定在永济县。已故的原晋南蒲剧院院长、著名的蒲剧研究学者墨遗萍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首开研究蒲剧历史源渊艺术特征的先河,足迹踏遍大河南北,深入民间调查考证,陕州区却是墨遗萍先生考证蒲剧发详地的中心。近年来原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郭光宇和陕州区剧作家杨军茂对蒲剧这一古老剧种进行了源头考察,用无可辩驳的资料证明,不是三门峡地区传入“蒲剧”,而是在本地民间存在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陕州梆子”,它在三门峡地区发源、滋生、发展、生存、繁衍,和“蒲剧”是“同胞姐妹”。
蒲剧艺术表演行当比其他剧种分的细,除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外,生角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娃娃生,旦角又分为正旦、老旦、小旦、贴旦、丑旦、妖旦。小旦又分为彩旦和武旦,净行又分为大净、二净、三净,俗称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实际三花脸已属丑角行当了),丑角又分为老丑、小丑、文丑、武丑等。就是这些分工很细的行当,把丰富多彩的蒲剧演义的荡气回肠。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腔高板急,板式繁多。表演夸张性很强,特技表演驰名全国,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跷功等特技为其它剧种广为借鉴,耍纸幡、彩功等,亦极为细腻精彩。蒲剧善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画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如《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麟骨床》等。蒲剧在三门峡市只有陕州区和灵宝市两个专业蒲剧团,每个剧团每年演出300余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2015年9月,陕州梆子和灵宝蒲剧同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