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品线上展示维护 县级非遗——大禹导洛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3-12-26 09:26:17| 作者:
视频介绍
县级非遗——大禹导洛的传说
项目编号批次——I-7第一批
大禹,姓姒,名文命,也称禹,夏禹。
传说,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有许许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禹的父亲名叫鲧,也是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横流,黄河、洛河泛滥成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其害。
尧知道这是一件与广大人民生死相关的头等大事。就向四岳说:“谁能有治水患的能力?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岳说:“鲧有能力可胜此任”。尧即使用鲧去治水。鲧巡视天下这么大,怎样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于是,力大无穷。他用了各地的人们,见哪里水大就督促民工扒山堵水,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兴地堵住了黄河、长江。谁知一遇上大雨、暴雨,河水暴涨,冲坏大堤,凶猛的洪水泛滥得更加厉害,治了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 这时,因尧年事已高,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国各地巡查民情,发现鲧治水无功反而有害于天下人民,非常恼火,对着鲧严厉训诫,让他再想办法赶快治住水患。鲧自己觉着理亏不敢抬头,连连称是。这时,杨二郎下界视察得知是鲧偷吃了“息壤”,报给天帝,天帝听后大怒,即命火神祝融把鲧戮杀于羽山。谁知鲧死了三年,他的尸首还未腐烂,后遇狂人手持镰刀刨开他的肚子,不想就跳出个白胖小子,见人就会说话,在地上跳来跳去,见风即长,不一会就长成了一个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现了这样的奇人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看稀奇。
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也赶来看。大家伙你一言他一语和他接近玩耍问话,问他有没有家?叫什么名字?答道:“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河水成灾,命我下界为民治水,拯救百姓。”
这对姓姒的老夫妇见到这小伙子,长得英俊,高兴极了,老汉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汉,俩人会意地点点头,都想收留这个小伙子当儿子。老汉笑着对文命说:“孩子!你现在没了爹,也没有家,不如跟我们老两口回家,有你吃的,有你穿的,如不嫌弃我们在一起过好吗?”文命见这二位老人笑容可掬,想了想,赶紧趴下叩头说:“原来你们二老就是我的亲生父母!”老汉高兴地用双手搀起了孩子,从自己身上脱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这时,围观的人们越来越多,大家前呼后拥地把他送进了姒老汉的家。姒老汉老来得子,大家都为他高兴,好不热闹。这种奇事很快传遍了中原大地。渐渐地,消息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好奇地问四岳:“这事是真的么?”四岳答道:“众传是真有其事。”舜即命伯夷前往调查真相。伯夷回来回奏舜帝:“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体魄强壮,没经师教却聪明过人,前些时已和当地乡亲们筹划治水计划,和人们共同疏导河流,有干才。”舜一听大喜过望,当下派伯夷前去相请,伯夷说:“人已在殿外等候”。
随命人传来上殿,文命随以礼参拜舜帝。舜观文命举止大方,很有礼貌。舜说:“听说你很爱治水事业,热心为民众解除水患,就命你担任天下治水的首领,派益和后稷为你的助手如何?今赐你名禹。”文命听罢即叩头领命,即随同益、后稷同行,带领一批治水有经验的能手,出发到全国各地观察山水地形,察看水灾情况。
禹鉴于父亲治水用堵截之法,失败被杀的惨痛教训,就改用了疏导治水之法。那时候还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只脚走遍了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克服了种种困难,动员各诸侯国的广大民众,开沟渠、修河道,把救民于水火的重任作为己任。先从黄河开始,治好了葫芦口,把渭水注入黄河;治好了河套;开龙门,治陕州的三门峡,开凿鬼门、神门、人门,保留着中流砥柱。把黄河下游的几道河,也都引入黄河送入东海。在荆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黄河,他得到了黄龙的协助。逢阻开山,遇沟填沟,又往南治好了淮河、长江和几大水湖。只知道辛辛苦苦忙着治水,自己的私人生活从未考虑过,都到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娶妻。
这时,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这位忙于为民治水的英雄汉子,得知他没有妻室,心想与他结婚。就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叫涂山氏,带着一群当地的年轻姑娘们,来到治水工地,为忙于治水的民工送茶送饭,慰问英雄。
后来,经过当地首户撮合,禹和涂山氏结了婚,婚后,他们恩恩爱爱,涂山氏在家操持家务,禹则“三过家门而不入”,始终奔走在治水工地上。
一天,卢王和禹登上熊耳山,观察西南山的五里川和朱阳关两个盆地积满了大水,就分派人力到鸭嘴坡和朱阳关的鸭鹳岭靠南开挖凿宽水路。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时,忽然,天降暴雨,河水猛涨,从九龙洞窜出了一青一白两条巨龙。它们摇头摆尾,耍尽威风,扫平了河床所有的树木障碍,拉宽了河道,把鸭嘴坡和鸭鹳岭又拉宽拉深,双龙才返回九龙洞休息。五里川和朱阳关的水流入西峡、丹江、长江,水位逐渐降了下来。水位下降后,人们才从高山的树上、窑洞里迁徙到山坡两岸的半坡处,用木椽、茅草搭庵居住。现在,人们用来打草鞋、作蓑衣的龙须草据说是当年双龙的龙须遗留下来的。
禹在卢王的带领下辛苦攀登,爬上了伏牛山巅老君山,观看这里的伊水不能向北入洛,而开凿通道流入嵩县,经伊川出龙门入洛河,名为伊洛河。回来再看这个洛河盆地的大湖水五十多华里长,五里多宽,怎么办?四面环山,真为石城。下游南有象军山,东有金斗山,没有出路。禹看准了金斗山北面有一窄沟可以使用,就命大部民工集中于此,先砍伐大树,堆满了山沟,几天后,树叶一干,即命人点起火来燃烧。经过三天三夜的焚烧,天突然降了一场大暴雨,大水顺着燃烧了的山沟顺流而下。因这种石灰岩的石山一经火烧就分散成灰。被水一冲下去了许多,沟也深了许多,禹命民工用木棒别撬石缝,又下去一层。禹看这法不错,又让大家从山坡上砍伐了许多树木仍运至沟内再点火焚烧。经燃烧后山坡裂缝,再用木棒撬开运走。引水冲涮。经过反复焚烧,撬打,再加上禹的神斧的神奇力量,开山效果十分地好。山沟挖深一截,就会顺沟流出很多水。沟窄水急也带走了所有的泥沙石块。说来也怪,大雨一连十余天,民工们在窑洞休息,从龙驹山洞里趁着大水出来一条黄龙摇头摆尾顺洛河而下,龙王庙凹龙骨窑内的青龙见上游的黄龙出来为民出力疏河,自己也不甘落后,随着也游了下去。它们一先一后到山河口摇尾冲击山坡,让石渣随大水而下。这样,河也越来越深,激浪在山谷咆哮,闪电、雷声任游龙飞舞,出了大力。一下把水送到洛宁的长水才返回来休息。洛水东流与涧水、缠水、伊水汇流,经偃师东北黑石关入于黄河。
在开山疏河时,他的爱妻在家想念他,总不见他回家,就顺着洛河沿途寻访。终于到了熊耳山脚下见到了禹,原来是在卢氏治水。伯夷命民工们为他们准备了一孔大新窑安置他们居住。大家都来祝贺,你拿来了涧河的鲜鱼,他拿来了洛河的淡水鳖,有拿山菜的,有拿鲜果的,山珍海味,一应俱全,供他们食用。住了几天后,涂山氏自己觉得他们上工地忙碌自己在家无所事事,就向禹商量着要到工地上为他们送茶饭。禹说:“你想去可以,但得注意安全和规矩,大家在工地干活常有大石头滚下山来,你要去必须听见工地的鼓响工人们下工才可到工地去!”她答应着记下了。有一天,禹手持神斧正在开山,不留意一个大石滚到鼓前敲响了大鼓,涂山氏高兴地提着饭罐向工地走去,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踪影,就向民工们询问:“你们的禹首领现在什么地方,怎么还不下来吃饭?”一民工指向半山那只大熊说:“那不是禹首领,正在开山呢!”她顺着民工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只大黑熊在举斧劈山,她以为看花了眼,就忙用衣襟擦擦眼再仔细看看,还是没有人,只有大熊在忙于干活。她不相信,就喊叫起来,禹听见妻子的叫声,忙住手回头看望,呀!是美丽的妻子送饭来了。就抽身往下跑。涂山氏看见是大熊向她奔来,自己一时羞愧难忍,寻思,我怎么嫁了一个熊丈夫,这太失体面了。气得不等禹来就自己往回跑。禹也只管追赶,怎么也追赶不上。他怎知涂山氏是修行过千年的精灵,跑得如飞一般的快,穿林过涧不在话下,又使出了飞云破雾的本领越飞越快。禹又把双臂变成了翅膀,掠过山顶,紧紧追赶不放。越过几座大山,飞过几条大河,到了中岳嵩山,九尾狐再也没劲往前飞跑,回头对禹说:“不要追了!不跟你了!看看你那熊样子丑不丑!怪不怪!”禹一看自己还是一头大黑熊,赶紧变回了魁伟的原貌。可就在这刹那间不见了妻子。顺沟找了半晌,见一好大的美人石就像妻子的美丽的模样。就坐到大石旁边说:“不要生我的气了,咱们回家吧!跑这么远,不怕耽误咱们的治河工程吗?消消气,咱们回卢氏再住几天就彻底完工了……”禹的好话说了几箩筐,也叫不醒自己美丽的爱妻。禹也火了,大声地说:“你还我的儿子!你还我的儿子!你还我的儿子!”只听一声巨响,大石裂开了口子,从石缝里蹦出来一个婴儿,白白胖胖,胸前还带着一个红兜兜。好像认识禹就是他的父亲,就往禹跟前跑。禹见了儿子出来,高兴地热泪盈眶。忙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儿子身上。他把儿子搂在怀里,亲了又亲,不忍撒手,呆呆地望着大石出神。只听的大石里传出声音:“你们父子走吧!我们的缘分已尽,我要永远住在天心宝地修行,别了吧!后会有期!”禹抱着儿子再三恳求,无奈她仍不变回人形。禹只好独自一人抱着儿子返回了他的治水工地,返回了卢氏大山。在莘庄找了当地的一位奶妈抚养。禹在工闲之时,用剑在山河口西壁上刻下了一个古“雒”字,以作纪念。遂给这个儿子取名叫“啟”。人们把这座新开的河沟叫做“大禹沟”,留下了禹治水时用过的石灶人称“禹王灶”,用过的洗脸盆人称“禹王盆”。人们到这里旅游时,仰观禹迹,怀念大禹治河的功绩。人们在金斗山腰修盖一座禹王庙,并塑有神像,常年祭祀。
卢氏清代光绪十年郭光澍刻志记载,清代刘应元知县于此凿石书写诗句,并在西山壁上刻了大型摩崖题记“神禹导洛处”以作纪念。
大禹来到卢氏国,在卢王的全力支持下,动用了全国所有劳力、物力,用了三年的工夫,带领、指导治水大军先后疏通了太湖、五里川、朱阳关两大盆地的河道。迫使老鹳河、淇河水流入长江;又凿开山河口,造了一条大峡谷,使洛河盆地的湖水流入黄河通往大海,基本上平定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光辉事迹载入了史册,《尚书·禹贡篇》载:“大禹导洛自熊耳”,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载有: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有“贡道泛舟于洛水,转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东北流而会合涧水、缠水、再东流纳入伊水,然后东北注入黄河)的记载。
大禹十三年坚持不懈地治洪水,他的辛苦换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大禹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其光辉业绩,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