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熊耳山与峰峦叠翠的伏牛山交汇处,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就是千年雄关——朱阳关。朱阳关隶属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东南与南阳市西峡县桑坪镇毗连,西接陕地,南通宛襄,处于豫鄂陕三省咽喉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具有明显的二里头与仰韶文化特征。
朱阳山下城子村、杜家店同属朱阳古城遗址。从小就听老人说,城子村与杜家店“四角盘”的地方,在很早以前是个城池。我想倘若有城池,那一定要有城墙,秦砖汉瓦什么的,可眼前却是海市蜃楼。这也是我童年幼稚想法吧!不过那些年人们修房盖屋,打墓修坟确实发现过青砖蓝瓦,盆盆罐罐,都出自这里,更惊讶的是城子村南边的城谷堆和一千多年的黄楝树,经过专家学者认定这里确真在1460年以前是一个古城。真的穿越了,特别有历史文化感。 城子村遗址,系北魏太和时期所设的城池,名曰:朱阳城。民间传说城又有“鬼修城”之称谓。据史料载:后魏太和十四年,在此设朱阳郡、朱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朱阳立关,清时设朱阳分州,民国时期,更名朱阳关镇。 后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南朝齐明帝驾崩,太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地方各镇(镇相当于州)叛逆。此时,南齐官员樊磨背叛朝廷,举旗起义投靠北魏。这就是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樊磨背梁投魏”之说,并被北魏朝廷封为朱阳郡太守的历史记述。 据《卢氏古县索隐》载:“朱阳关在北魏太和十四年立郡的同时建立朱阳县,公元580年移到卢氏县西南邬渠谷中(即今日横涧乡熊耳村下城子),至584年,移至灵宝朱阳秦池川,在卢氏朱阳关历时94年”。 四角盘之地,是根据樊磨修城的地理位置四角定位,以城谷堆为标志命名。它坐北朝南,南北长约1000余米,东西约700余米,呈长方形形状,四角有城谷堆,周边有城壕,城址南边鹳河岸边,名“城河沿”,层面清晰,形制庞大。经历1400余年风雨沧桑,形成一片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清·雍正年间我的先祖祝尔恭在北边坡根圈建坟地,坟茔古柏参天、灌木繁茂、芳草铺地、春秋百花满园。国民党抗战部队高射炮连曾在此茔宿营隐蔽数月。一九四四年国军抗日,修筑公路,卢西公路截腰而过,形成了南北两块土地。 面对这偌大平川的四角盘,它立过郡、县,同时,在民国时期河南省政府也在此驻扎过。顷刻间,城子村厚重的味道与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往事如云,千载一瞬,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二
如果说土地爷与阎王爷打赌是争这块风水宝地建城池的话,那么,处在这朱阳县城北门的柏林寺,无疑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朱阳县城北门的柏林寺,南边的万安寺,和周边的古八景无疑是古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柏林寺,又名北寺,位于朱阳山下墁子坡根,与老鹳河南岸万安寺(南寺)遥遥相望。相传,柏林寺院内有古柏千株,猿栖鹤驻,晨钟暮鼓,声闻周边十里八乡,号称“柏林钟声”,是“朱阳关八景”之一。 明朝山东莱芜知县、卢氏人杜景开游柏林寺,触景生情: 据当地老者介绍,明朝末年,寺院僧侣起淫心劫色掠财,百姓诉苦抱怨,官衙闻讯捉拿恶僧,恶僧抵抗,官府一怒之下,一把火将柏林寺烧个精光,千年名寺化为灰烬。 远眺鹳河南岸,一座像老虎模样的山头,上生苔藓,如猛虎盘踞,注视着对岸杜家店村后形似巨龙的“龙嘴”,大有龙虎争斗之势。奇怪的是,在桃子沟河西侧,有一块好似鳌头形状的巨石,静静地趴在河沿上,仿佛要去喝水,而鳌首后边隆起的那片扇形土地,叫作鳖盖,万安寺便坐落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之上,庄严肃穆,稳若泰山。 万安寺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寺庙分左中右三座院落。左院是田祖庙(即神农庙),供奉着神农和大禹,两旁有风伯和雨师侍立。中院为大佛殿,供奉有释迦牟尼大佛,两边有十八罗汉侍立护法。右院阎王殿,供奉着阎王,牛头马面,鬼录判官青面獠牙站立两边。三个院落三道山门,各成一体,互不相通。进山门是广场,两侧各有一耳门与寺院相通。寺内古柏参天,枝茂叶繁。万安寺后山坡上,有娑椤树2株,高10余丈,壮如虬龙,冠若华盖,古树每年轮番开花结果,花小,呈淡黄色,果实有长一、二寸的翼,甘如蜜,色香味俱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涅槃于娑椤树下。此树在佛教中很受尊重,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树木,是佛教的象征,谓之八景之一:娑罗歇枝。 据传,夜行之人,路过寺院常常听到阎王点名过堂审讯拷打在阳间作恶犯罪之人,受刑者痛哭哀嚎之声不绝于耳。越传越奇,使作恶之人心生畏惧,不敢作恶。 时任清代朱阳分州州判宋之睿在1826年正月十五冒雪来到万安寺,踏上木板桥,观河岸两侧陡峭险峻的崖壁,听山顶阵阵林涛声,劲风吹起,大雪在身边回旋飞舞,扑打面颊,顿生敬畏之心。到了寺院,他先拜谒神农塑像,祈求五谷丰登;再对佛教法王上柱清香,为自己从前的妄念从头忏悔,从此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心中再不沾染尘埃。他即兴作诗: 万安寺中院大雄宝殿背后有小院,院中有一眼泉,如笸箩粗细,四季清澈,冬暖夏凉,是僧人饮水之处。每当午时,太阳直射泉底时,泉内莲影隐约可见,引得众多香客络绎不绝欣赏观看。莲花是佛教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特别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为僧侣所崇拜。故命名此泉为“佛地生莲”,亦为朱阳关八景之一。 清末州判李国治怀着崇敬之情,来万安寺,目睹山水林泉,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思绪万千,遂吟诗一首: 万安寺,初建于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扩建,民国时期尚存,附近乡民皆在此聚会,举行佛事活动。只可惜在1956年被拆除。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涂鸦,留下了他们多少落寞无奈和落月屋梁的眷恋。 朱阳关东南老鹳河峡谷“老龙湾”,两山悬崖峭壁,犬牙交错,溪流潺潺。这里多潭,有龙击潭、石坑潭、支锅潭、老龙潭、漩涡潭。上潭流下潭,下潭接上潭,潭潭相连,其深数丈。相传潭南石壁缝隙有一只蜘蛛,其状如磨盘,吐丝若指,常残人命。此事惊动了天庭玉皇大帝,遂派遣青龙下界降伏蜘蛛失败,又复命火龙下界降伏。青龙因降伏蜘蛛失败而受到惩罚,暂不能升天下海,故每逢夏秋之日清晨,峡谷白雾若带,自龙潭由东而西漂浮白雾,状若长龙腾空,长达10余里,“龙潭起雾”遂成一景。 朱阳关的龙潭在20世纪80年代尚在,原址就在鹳河对岸山崖下“老龙湾”,随着岁月流逝,河道改变,龙潭时隐时现,夏天来临,偶尔还能看到浪花水雾,像一条白色飘带从老龙湾飘至西空,神奇壮观。
朱阳关,这一方山河古老而神奇,这一片土地俊美而秀丽。朱阳山下墁子坡发现大量楚钱币蚁鼻钱,俗称鬼脸钱,这充分说明了在战国时期,此处属楚地。它饱经沧桑的千年轮回,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厚重的历史,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华丽篇章。 北宋赵匡胤时期,叛将郭延德网罗其党羽,屯兵数万,集于卢氏,伺机南进。宋派大将高望及其子怀亮、怀德分别驻守永宁(洛宁)关阳阁、关帝河、关上。皇叔赵宏业及其将士,分别驻守朱阳关墁子坡、壮子沟路垭及关上关下,因漫子坡是兵家大本营和军库,俗称“墁坡藏兵。”朱阳山下墁坡处在朱阳关垭关岭西侧,有一山洼与坡相连,林木茂密,此处正是朱阳古县城北门遗址,西行狭隘白花关和铁索关,东涉关下五道河、黄沙,向东南经西坪到豫、鄂、陕要塞荆紫关,胜可攻,败可守,是屯兵设防的好处所。 据资料载,赵宏业在此交战,卒于军中,葬于此处,当时立有石碑,后被左姓人盗走。 金朝末年,元好问在任内乡县令时,从洛阳经卢氏朱阳关至内乡官道上,赋诗一首: 明万历《忻州志•卷四•杂志》记载,元严嫁给卢氏县进士杨思敬。元严,《忻州志》和《历代妇女著作考》中记载元严是元好问妹妹,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又记载元严为元好问次女。不管是女儿也好,妹妹也罢,这并不重要。1233年,元好问被蒙古大军围在汴京,金哀帝出逃,他成了阶下囚,数年后,来到卢氏寻找他的女儿及刘昂霄、辛愿等四位朋友,遗憾的是,他们都已死于战乱。因此,金朝灭亡几十年后,曾经繁华的卢氏南山朱阳关一带仍无人烟,一片荒凉,不由使人联想到公元1224年,元好问丁忧期间,从内乡经卢氏朱阳关前往洛阳途中,将母亲的灵柩从卢氏迁走,使他想起蒙古铁骑肆虐中原,野蛮掠夺,人民居无定所,走投无路,母亲在卢氏死于非命的悲惨境遇,这国难家仇,让他发出了“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的喟叹。 公元1279年,宋元战争的“崖山之战”,忽必烈大胜,卢挚任河南府路总管,他劝课农桑,召集流民在这一带屯垦,使这里的经济得以慢慢恢复。在明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原一带尤甚,豫西卢氏人口所剩无几,甚至只有数百人口,随后,在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迁山西、江西一带人员入居中原,卢氏人口暂时有了发展,繁衍生息。 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从商洛举事,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腊月二十八,为彻底突破明军对陕西的包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偷袭朱阳关,守关将领徐来臣战死。经过一天激战,大败明军总兵尤世威,重伤刘肇基、罗岱等,起义军乘胜出关与高迎祥、李自成部会合。 卢氏举人牛金星闻起义军进卢前来投奔,向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建议,一时,起义军士气大振。“熊耳以西民保聚山泽者,连拔四十八寨”。迅速占领卢氏、陕州、灵宝、渑池、永宁(洛宁)、新安,杀福王朱常洵。次年攻克洛阳。朱阳关一战,为李自成彻底埋葬大明王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清代朱阳关也是农民起义军与清军攻防的重要关隘。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爆发,襄阳起义军王聪儿于次年率军分三路攻入河南,进入朱阳关,直逼洛南、西安。嘉庆十一年(1806年),宁陕镇新兵起义,朝廷恐起义军折回宁陕,有向东窜之势,恐往洛阳、西安,密令田水秱、蔡鼎各挑八百官兵,进驻西坪镇及朱阳关、官坡各处驻扎堵截。 据清·道光七年(1727年)朱阳州判宋之睿的《懥泉书屋诗集》十六卷,“登朱阳署后山顶”诗: 宋之睿描写的就是他在朱阳关期间某年八月九日,发生的一场暴乱,他带着避邪茱萸登上山顶躲难的场面。 清朝时期,湖北土匪齐二寡妇在石马古寨练兵从这里走过;太平天国部属四眼狗自汉中回府,大队屯淅川,剽掠朱阳关,拿下金州判从这里走过。这也是清朝统治时期,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真实写照。 朱阳关还是清军围追堵截太平军与捻军的重要关防,也是太平军与捻军抗击清兵的重要关隘,在义军与官兵的争战中具有重要作用。 民国初年,刀客横行,“跑怕怕”是家常便饭,不时有洛宁、鲁山、临汝土匪武装勾连,到卢氏一带烧、杀、劫、抢,民不聊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暴雨持续数日,临汝刀客张庆,人称老洋人,率匪徒万余人,快枪万余支,由灵宝朱阳进入卢氏绕道直插朱阳关,此时朱阳关十里八乡的人全部逃难去了,富的人家都上了河南村寨上躲难,穷人家有上山投亲的、有进入深山老林的,村镇民宅万户皆空。老洋人打探到寨上有人又有财,便集中兵力围攻寨子。后来由于寨上数日粮绝水尽,匪首连哄带骗,用计打开寨门。结果寨上妇女老幼蒙面跳崖,遭蹂躏也不在少数,寨下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藏在寨子里的财物被洗掠一空,活下的人被拉肉票,损失惨重,使朱阳关元气大伤,数年不能恢复。 1945年3月,日军在南阳发动攻势,企图由伏牛山南麓向西进攻,国民党第一战区十五军及一一零师及地方民团驻守内乡县西峡口外,河南省国民政府主席刘茂恩率省府四厅八处及内卫部队,从西峡口向西溃逃,悉数搬到朱阳关。朱阳关一时成了临时省会,从而形成了短暂的繁华。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留驻朱阳关7月有余的河南省国民政府,结束了流亡生活,迁回开封。
朱阳关,在唐、宋、元、明时期设关,关口位于塔子山下垭关岭上。明末清初,关楼在闯王李自成、高献忠破关时被毁。 道光元年,州判宋之睿筑关门、修寨墙驻兵以控襄楚,最终也没有保住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再次被战火所毁。 近年来文化旅游业兴起,新建的关门为混凝土结构,高十余米,跨路而建,中间为栱门,顶部是钢混斗拱,古朴庄严。南北两侧是陡峭的山峰。站在古关下,仰望饱经沧桑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沙场,不由使人激情澎湃,心中难以平静,仿佛穿越2000余年的历史,看到了烽火连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看到了抗日战士扼守关口,拼死抵御日军西进的战斗场面。 朱阳山下东南的朱阳关中学,是清朝陕州直隶分州朱阳州判署所在地,俗称东衙门。他的行政级别比县高,相当于副地级,为明成化六年巡检王继祥所建的巡检署。清康熙三十年间,巡检朱文鑑、陈士玉在此基础上扩建,乾隆八年置陕州分州朱阳署,建筑规模:外屏门三间,仪门三间,角门三间,大堂三间,东西厢房六间,宅房三间,二堂三间,书房、厨房、内宅厢房四间,四围更房九间,更道式比县衙略大。前后经过历任州判诸葛浩、宋子睿、朱颂扬、李国治不断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完善。州判宋之睿赋诗颂曰: 民国初年,改驻保卫团。民国五年,毁于战火。至此,辉煌了两朝的朱阳署随着历史的演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街西老粮店,是千总署所在地。千总是武官(六品),负责地方治安,训练乡勇,拉兵的地方军事机构,属南阳荆紫关镇台设防。据《卢氏县志》载:“正南路分防朱阳关,千总一员,守兵丁四十名,内马兵四名”。当地称“武二爷”。 清·光绪年间,州判李国治,河南许昌人,长期在朱阳署任州判,他为官清廉并与乡民打成一片,把唯一的女儿嫁给当地杨姓人家,他得到百姓的好评和爱戴,死后葬于朱阳关墁子坡上。李国治生活在清朝腐朽没落的社会中,他作为基层官员,深感官场腐败,国力日衰,但也无力回天,遂作诗曰: 朱阳关陕州直隶分州,州判署、千总署、巡检署等行政设置,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168年,在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末代州判“刘和尚”夹着尾巴逃跑,至此清王朝政府结束了在朱阳关的统治。 如果说朱阳关仅是一处古代军事要地,那么它还不够完美。这里的陕州直隶分州的朱阳书院,是豫西教育的典范。山区著名教育家曹植甫先生就曾长期在这里执教。朱阳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了一代文豪,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散文家曹靖华先生,还有1927年卢氏县入党最早的参加过阜阳“四.五起义”的共产党员祝永慧烈士以及解放战争中领导“松阳起义”迎接解放军入城的祝更生志士。 曹靖华是鲁迅挚友,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为其父曹植甫老先生撰写《教泽碑文》,此事被毛泽东主席得知,受到伟人称赞。曹植甫老先生,一生从事家乡教育事业,为家乡培养人才,他桃李满天下,的得意门生祝更生便是其中之一。1957年2月,祝更生在北京怀仁堂列席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赞扬。
来到朱阳关,不到杜家店,不算到过朱阳关,到了杜家店你就知道它有多奇。 杜家店村后的山坡,是闻名遐迩的朱阳山,朱阳山下为“墁坡藏兵”“柏林钟声”“九龙圣母”传说及朱阳古城的所在地。它是一个注入了很多古代元素的村子。矗立在街心宏伟壮观的过街楼,雕梁画栋,是最具代表朱阳关历史的活化石。过街楼呈南北走向,东西进出,东进街市,西出村寨。整体建筑为砖石拱圈式结构,分两层,上层为万殿堂,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下层为拱形门洞,是进出街市的咽喉。 过街楼是村里的“高寿”建筑物。始建于何年?无法考证,现有据可查的是:清乾隆五十八年石碑记载,雍正丙午年(1726年),有山主生员杜震生牵头,处士杜锐、功德主杨淡盛、刘自德、莫尔远、祝尔恭重修过街楼的碑文。 过街楼南北设有回廊,东西边留有一条走廊,面积虽不算大但功能完善,上层供奉着掌管慈悲和智慧的观音菩萨。泥塑彩绘的观世音菩萨身着白衣,手持净瓶,慈眉善目,护佑一方。 过街楼因其供奉着观音菩萨,故又称观音阁。古时凡穿过楼洞的人,文官要落轿,武官要下马。 听老人们说,观世音菩萨很灵验,能保佑善男信女人家平安吉祥,早生贵子。 传说,在过街楼还没修建的时候,村里的房屋不知何故,接连发生火灾。突如其来的祸端,使村里的人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请来风水先生用法术镇煞驱邪。先生通过勘察,得知症结出在村头隔河相望的红土坡。红土坡“火龙”盘旋,妖孽村头,若要镇住这邪恶,唯有建楼镇之。于是,举全镇之力,修建了这座阁楼。 过街楼建成后,村中再没有发生过火灾。村民说,“观音阁”的神很灵验,每逢初一、十五人们前来焚香祈愿,阁里香火不断,村里平平安安。 查询碑文得知,早年间,杜店曾是三省间交通的重要驿站和繁华古镇,杜店因街市上店铺林立而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镇逐渐向东发展,朱阳关街才得以出现,古镇杜店的地位才被之后出现的朱阳关街所替代,“先有店,后有关”,反映了朱阳关一带村镇的渐进发展过程。如今,杜家店还保存有明清建筑9处、民国建筑7处;过街楼(观音阁)下的明清古道428米;古道两侧分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街巷主次有别,层次分明,呈现出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各个院落古朴,嵌字雕图的各式住宅和石碑石匾石具等,琳琅满目,各具特色,打下了不同时代的印记,是古老村镇的有力佐证。它足以证明杜家店早年就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是朱阳关古民间文化的根脉。 站在过街楼上,仿佛看到从前杜家店鳞次栉比的楼房,茶房、饭店、旅店、盐店、酒馆、钱庄、骡马店样样俱全,山西会馆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民,在此赶集的情景。 “九龙圣母”与过街楼有缘。本村村姑杨润玉心底善良,美貌动人,她过往此阁,受观音菩萨点化与东海龙宫三太子在村头老鹳河一遇千年,情深似海,演绎了被玉皇大帝封为“九龙圣母”的美丽传说。 著名文学家曹靖华与过街楼有缘。清末民初,1910年,曹靖华和他父亲曹植甫,在陕州直隶州朱阳书院教学与上学就经过这里。十几年后,曹植甫老人送媳出嫁,再次路过街楼。1981年曹老回故乡探亲,一览故地,再次来到过街楼,面对满目沧桑的过街楼,老人思绪万千。 踏着铺满青石板的幽深古道,穿梭在迂回曲折的小巷,走进一处处深宅古院,触摸着一排排厚重的石墙,探视一处处阳光直射的古井,环视一个个雕刻图案的窗户,寻找那种探古的幽情,追溯其千余年风雨沧桑,自然而然会觉得,这一方先人们和神仙们恍惚隐藏到一片神秘的虚幻世界中,仿佛感觉到历史似乎离我们更远了,但又似乎离我们又近了,这可能是杜家店村的魅力所在。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如今,历经沧桑的卢氏古镇朱阳关,旧貌换新颜。朱阳关镇以西铁线为依托,街道向西延伸,向南北扩张。崇文社区、朝阳社区和沿河社区应运而生,机关、学校、工厂、超市、商行、门店、饭店、广场、文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鳞次栉比的高楼,整齐划一的门市门头,古色古香,美观大方。 老街以马爷庙、明清戏楼、朱阳书院、商铺、民居为代表的复古民国建筑,古色古香,游览其中,仿佛使人穿越回民国时期,旧日的气息十分浓郁。 境内呼北高速公路沿镇而过,国道209经该镇漂池穿行,省道西(西峡)铁(铁索关)公路,沿鹳河南移,横穿全境,老鹳河上新建的高速引桥、河南大桥、鹳河一桥、鹳河二桥蔚然壮观,县乡柏油马路和村镇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居民们出行畅通无阻。景点有杜店古村落、观音阁、清朝陕州直隶州朱阳署遗址和“朱阳书院”,有六山九石、八潭十二瀑的飞龙山景区。有三面环山、云海漫漫、田园风格的农家栖云居山庄。还有十分形象逼真、雄伟壮观的毛公山奇异景观。 朱阳关,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传统手工业,新兴菌、果、粮,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手工挂面、木椅、烙花筷子、石雕畅销北京、上海、西安等各大城市,年种植香菇5000万袋、猕猴桃200亩,广东、福建等客商接连不断地来此经商,一、二、三产业经营链条凸显效益,2021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民国小镇”朱阳关,以她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河南省国民政府遗址为特色,以曹植甫老先生和著名文学家鲁迅、曹靖华等名人及红色故事为亮点,打造出一张特色鲜明、靓丽的名片,使这颗璀璨的明珠,在群星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