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红色卢氏】红二十五军长征巧遇的“天时地利人和”

发布时间:Sep 12, 2023 | 作者:


【红色卢氏】红二十五军长征巧遇的“天时地利人和”

【卢氏红色资源及革命故事征文】

红二十五军长征巧遇的

“天时地利人和”

 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其中的主要意思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

关于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的动人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特别是红二十五经过卢氏时,货郎陈廷贤带领红军突出重围巧入陕南的故事,在卢氏及周边地区更是家喻户晓,军史布衣陈廷贤成为卢氏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但我今天想说的是,历史有时很有趣,正如苏轼《题西林壁》所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换个角度或适度拉大空间和时间维度,会发现历史有惊人的另一幕。

我们试着以卢氏为中心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向东西两侧各自延伸,会发现卢氏的东边是独树镇战斗,西边是庾家河战斗,这两次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战斗,也是最惨烈的两次战斗,其惨烈程度堪比湘江战役。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卢氏,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2月5日至12月8日,4天3夜从此经过,进入卢氏时是伤痕累累,走出卢氏时却更加威武壮大,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如果我们把红二十五军途经的独树镇、卢氏和庾家河三者放在一起来细看当时的背景,我们会明显地发现是一组罕见的“天时、人和、地利”的神奇组合。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的真实。

鏖战独树镇    巧遇“天时”。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越过平汉铁路,一路向西进行战略转移。一路冲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于11月26日到达方城独树镇附近,准备越过许(昌)南(阳)公路,向只有20余公里的伏牛山前进。

而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庞炳勋早就在此地布署了一万余重兵进行阻击,同时令骑兵第五师配合“追剿”,刚走出大别山不久的红二十五军在不知不觉中朝着新编的大网冲去。

26日,红军西进刚刚接近独树镇时,天气突变,寒流遽然降临,风雨雪交加,无掩无遮的平原大地,顿时昏暗阴沉,一片浑浊迷茫。

红军在情况不明的形势下,运用交替掩护前进的战术动作,静悄悄地在风雪中疾进。这突如其来的寒流天气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天网,将红军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

就在红军准备由七里岗穿过许南公路尽快进入伏牛山区时,忽然枪声大作,原来是提前到达、像鬼一样藏在漫天风雨中的围堵敌人向红军发起疯狂阻击。

由于天气太冷,又猝不及防,许多红军指战员手指冻僵,一时拉不开枪栓。再加上地形平坦,没有任何遮蔽物可以利用,红军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情况十分危急,战斗中又有人动摇军心。这时,军政委吴焕先带队冲到部队最前沿,迅速控制了动摇军心的军部参谋主任绰号叫“大金牙”的薛仁阶,并高喊:“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绝不能后退。”

在吴焕先的指挥下红军很快稳住了阵脚,迅速趴在泥水里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抗击。敌军以更加凶猛的气势扑来,吴焕先当即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带领部队猛扑过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在风雪中听到密集枪声的副军长徐海东,迅速带领后卫团跑步赶到战斗地点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杀。

经过反复多次的恶战,最后把疯狂的敌人压了回去。但企图冲破公路缺口突围出去的行动都没成功。一场恶战又转为僵持状态。而这一仗,红军伤亡二三百人,时仼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的刘华清脚部受伤。

当天黑时,风雪又起,后转大雨倾盆,这十一月份的天气,老天爷也发疯似的,一会儿大雪,一会儿大雨。因为红二十五军是孤军远征,没有外援,军领导决定一定要利用这老天爷赠予的“鬼天气”连夜突围,否则一旦天亮,敌人猛扑过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极其饥饿且疲惫的红军指战员在吴焕先和徐海东的鼓动与鞭策下又迅速提振精神再出发。

红军在时任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等地下党的带路下,从敌人封锁的间隙中穿插而过,折腾了整整一夜,绕道叶县保安寨以北的沈庄附近,终于穿越许南公路,于27日拂晓,直抵伏牛山麓,从而打破了敌人的追堵计划。习惯于山地作战的战士们,欢呼雀跃。

独树镇战斗是一次遭遇战,也是一次生死之战,面对敌军近距离数十倍的围追堵截和极其恶劣的天气,这支不足3000人的“娃娃军”却顺利脱险。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军领导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能够及时敏锐地抓住战局中决定安危成败的关键问题,正确决策,凌厉反击,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条件,出其不意地乘隙转移。

也许正是红二十五军坚定不移求生存,求发展的革命信念感动上苍,从而来了一场“雪雨相送”,成就了“天人合一”的胜利。 

血战庾家河    巧遇“地利”。

1934年12月9日,红二十五军从卢氏突围后到达陕西庾家河。10日上午,鄂豫皖省委在“春茂永”杨家药铺召开省委十八次常委会议,也是入陕的第一次常委会。决定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做出了开辟鄂豫陕根据地的重大决策。会议正在进行中,却突然听到东山传来激烈枪声。

原来,在朱阳关、五里川堵击红军的敌第 60 师发现了部队的行踪,采取抄近路的方式,由鸡头关方向经七里荫岭进到庾家河东山坳口上,与红军设在那里的排哨接上了火。

敌人发起进攻不久,军部手枪团就赶到了。枪声一响,省委会议也立即停止,军长、副军长先后带着部队冲上山去,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徐海东带223团首先冲了上去。这时,敌人的一个团已经抢占了东山坳口,并凭着有利地形,向红军发起猛攻。如果红军顶不住,就会被压下山沟,那样一来,红军就遭殃了。为此,徐海东指挥第223团拼死地向敌人冲锋,夺回了坳口。接着程子华、吴焕先带着第224团、225团跑步赶来,攻占了坳口南北两侧高地,协同223 团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时,敌人又上来两个团,再次向红军发起冲击。

于是,全线展开了激烈争夺坳口和两侧高地的战斗。

很明显,谁占据了这些高地,谁就避免挨打被歼的结局。刹那间,漫山遍野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步机枪对射,手榴弹轰鸣,一拨一拨的冲锋,一群一群的刺刀格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整个战斗,红军指战员打得英勇顽强。经过20多次的反复冲杀,终于挫败了敌人的进攻。黄昏时分,敌人利用大雾掩护,向卢氏方向退去。

这一仗,打死打伤敌军800多人,我军亦伤亡200 余人。激战中,军长程子华双手被子弹击穿,一颗子弹从副军长徐海东的左眼穿过,从颈后飞出,程子华、徐海东均负重伤,224团团长叶光宏壮烈牺牲。

庾家河战斗,有效地打击了死死咬住红军不放的敌人,结束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多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了困境,站稳了脚跟,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庾家河是一个十分偏避的小山坳,四面环山,只要占据有利地形,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庾家河战斗是一次阵地战,红二十五军到庾家河前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而庾家河战斗是红军巧突卢氏重围后提前跑到了敌人前面,九日就到达庾家河,提前对这个地方的地形地势做了初步了解,部队驻在庾家河街,岭上布有哨兵,沟底与岭顶垂直距离有一二百米,所以听到枪声就能迅速赶到制高点,与敌军展开阵地抢夺战。

也正是对地形优势的充分把握,红军将士拼死抢夺坳口和两侧高地。长征以来,红军一直是突围,而这次却是敌军进攻,红军防守,徐海东、程子华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最后双双负重伤,吴焕先在两位主要首长负重伤的前提下,英勇果断地担负起全军指挥重任,通过殊死拼搏最终取得庾家河战斗的胜利。

抚今追昔,我曾仔细实地考察了庾家河周围的地形特征,站在庾家河战斗发生地的七里荫岭头思忖良久,看到军长程子华负伤地和副军长徐海军负伤地相距不到百米,而负伤地也正位于七里荫岭的梁头之上,是周围群山的一个制高点。站在这里能够居高临下,向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沟底小小的庾家河街,也能够深切地体会若红军失去了七里荫岭山梁上有利的地形地势,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这不得不说七里荫岭高地的“地利”优势为红军击败追击之敌帮了大忙。

卢氏突围   巧遇“人和”。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从独树镇一路冲破敌人重重截击到达栾川叫河一带。军领导已探明并决定了一条入陕路线,即从叫河直插西南方向的卢氏朱阳关、五里川,从这里到陕西商南地界只有四五十公里,部队一天即可进入陕南,并可以完全摆脱尾追之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敌情瞬息万变。就在红军行动之时,手枪团侦察到地处豫陕交界的朱阳关、五里川和黄沙一带,三天前就被囯民党军第六十师占领,并在这里严密布置堵击。而此时后面的追兵离叫河也仅有50多公里的路程。蒋介石精心设计的“布袋阵”就是要让红军插翅难飞,誓将红二十五军全歼于卢氏境内,也是河南最西边的一个地区。红军再次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

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军领导们急得嗓子冒烟,如果不迅速将队伍拉出敌人的包围圈,势必将全军覆没。可是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根本没有军用地图,只有程子华从中央苏区带来的一本比例尺很大的袖珍地图,从图上根本找不到入陕的另一条道路。

主要靠手枪团的侦察。在到卢氏之前也多是地下党张星江带路,可张星江将部队带到叫河后,介绍伏牛山不宜建立根据地,而应到陕西建立根据地后,因另有任务就返回了。

军领导决定必须另辟小道入陕,但派出的多路探路侦察队都无功而返。

正在这极其绝望之时,碰巧遇到一个叫陈廷贤的卢氏货郎。他是山西人,和程子华是老乡,他一听程子华的声音,便唠了起来,他对这一带路线很熟,说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小道,可绕卢氏县城南,沿洛河向西进入陕南,而卢氏县城没有正规部队,只有部分民团驻守,防守相对空虚。

这是一条先向北,再向西,后向南,再向西的曲折路线,也是与朱阳关的地理位置正好完全相反的入陕之路,路程要有数倍之远。但时间紧迫,事不宜迟。

军领导迅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巧妙的战略布署。

5日凌晨,一方面由团长带领,化装成老百姓,在货郎陈廷贤带领下按照选定路线先行出发,了解情况。另一路则由手枪团团长宋兴囯带一百余人去朱阳关岭东一带“号房子”,虚张声势,贴标语,迷感敌人。因为,从叫河到朱阳关不到20公里路程,红军到此,敌人早有所闻,稍有风吹草动,敌人都会知道。红军这样做,是一着出敌不意的妙棋,等于给敌第六十师吃了颗“定心丸”,将其稳定在朱阳关一带静候红军上“钩”。

事实上,敌人果真中计,在朱阳关一带上演了4天3夜的“痴婆娘等汉”的笑剧,直到12月8日红军从豫陕交界铁索关入陕,敌人才如梦方醒。有敌第六十师“作战详报”记载如下:五日上午十一时,本师长官坐探回称:昨晚,残匪之一部到达叫河宿营。

五日上午十一时,第三六○团报称:魏王坪前面小河街之民众,向我阵地逃避,皆云匪向朱阳关前进。

被敌人死死监控的红军,一方面在朱阳关、汤河一带逗敌玩,另一方面,悄悄地从另一个地方藏踪蹑迹了。等敌人发现时,红军早已把追堵的敌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再说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从叫河出发,在陈廷贤的带领下,从文峪姬家岭入卢,沿着“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峡谷小道直通卢氏县城。

到卢氏县城时天刚好黑暗下来,部队沿着县城南边洛河南岸狭窄小道静悄悄向西前进,主力很快通过了卜象河上的一座木板桥,但后卫团政治处主任兼一营政委的陈先瑞过桥时,左腿却不幸被南面山上射来的子弹击中,这也是他第二次负伤。在独树镇负伤未全愈的刘华清依然把戴季英让给自已骑的一匹小马又让给了陈先瑞。这就是后来的“刘华清将军让马”的真实故事。

红二十五军在陈廷贤的带领下,5日夜绕过县城,夜宿望云庵,后又向西,经龙驹分兵,分别沿磨口、徐家湾和双槐树、香山到官坡,7日夜宿兰草街,军部驻扎在兰草关帝庙。8日早冲破豫陕交界的铁索关顺利进入陕西境内。

红二十五军在铁索关与货郎陈廷贤道别时,军长程子华代表部队对陈廷贤表示感谢,并送他许多大洋。但陈廷贤坚决地拒绝了。程子华只好掏出纸和笔为陈廷贤写下了他为红军冒死带路的证明条子:你为红军立了大功,今后你就是党的人了!并盖了大红印章。

可惜,这张证明被日军攻占卢氏城时烧毁了。

但陈廷贤为红军带路的事情并没有从此被人忘记。全国解放后,红二十五军有关领导,曾多次在山西、河北等地打听陈廷贤的下落。一九八四年在军委编撰红二十五军战史时,当时的当事人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陈先瑞等经过回忆用近三百字的篇幅叙写了陈廷贤为红二十五军卢氏突围带路的经过,把一个布衣写入红二十五军战史还是第一次。所以陈廷贤后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现在回头来看,小货郎巧解“布袋阵”有点神奇,但却是历史事实。陈廷贤为红二十五军带路是巧遇,但也正是这种巧遇,却帮了红二十五军大忙,挽救了陷入绝境的红军队伍,使红二十五军转危为安,从卢氏成功突围,巧入陕南,从而完好地保存了红军实力和有生力量,为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挺进陕北,迎接党中央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时,除了卢氏货郎陈廷贤的带路,卢氏人民也给予了红军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如朱阳关、汤河、小沟河、魏王坪一带群众配合手枪团迷惑敌人,不然4天3夜的时间敌人也很难稳住。沿路受伤的红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悉心照顾,如姬家岭大嫂救治小红军,磨口上店张占英负伤被收留,许多受伤或掉队的红军被沿路群众收救,还有官坡贾锡亭、王振山、郭女子、郭小浩、付能详、高炳耀、吴开银、张忠福,双槐树雷家父子等沿路众多青年涌跃参加红军等等。正因为卢氏沿途相对安全,少有战斗,红二十五军为了快速前进,还将大批大洋埋在卢氏长征沿线以备后用。

可以说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途十分艰险,为了躲避敌人的堵截,几乎走的多是“之”字路或“弓”背路,不得不舍近求远。在入陕之前一直处于被前堵后追的绞杀状态,国民党在卢氏也同样布下了更大更严的“布袋阵”,但却巧遇了代表卢氏人民的陈廷贤带路而走出了困境,在众多卢氏人民的掩护和帮助下顺利进入陕南,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不得不说以陈廷贤为代表的卢氏人民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福星”,卢氏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福地”。这也就印证了红二十五军卢氏突围,巧遇的“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与长征精神相映成趣。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巧遇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历史的真实存在。

综观历史,会发现孤军远征的红二十五军之所以能巧遇这么多“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军将士怀有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和信心,坚信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领导团队坚强有力,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实事求是,身先士卒。基层干部和红军战士顾全大局,敢于赴汤蹈火、流血牺牲,敢打敢拼、不畏艰险、严守纪律。

也正因此,红二十五军才成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冲不散,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战斗集体,才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成为长征途中唯一创建稳固根椐地的红军队伍,成为唯一一支不减反增的红军队伍。当然,也是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队伍,平均年龄不到十八岁。

再看这一支队伍的组成,军长程子华黄埔军校毕业高材生,政委吴焕先文武双全,是红二十五军“军魂”,而副军长徐海东更是久经沙场、大名鼎鼎的“徐老虎”。不过三千人的红二十五军名将辈出,开国将领竟达到九十七位,更是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这是一种奇迹,更彰显了这支队伍的伟大与非凡!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道:红二十五军是年轻纯粹无畏的队伍。是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的!红二十五军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被毛泽东后来称赞是“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这也与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巧遇的“天时地利人和”悄然成章,相映成趣。

红二十五军长征巧遇的“天时地利人和”也从另一方面昭示,天时地利是机遇,贵在人和。正如习总书记常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红二十五军在卢氏巧遇的“人和”,更是民心所向,民心所现。

而这支战无不胜的英雄队伍巧遇的“天时地利人和”和“偶然作成的中央红军之向导”都是与这支队伍的伟大精神相契合,也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主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正是有这种伟大长征精神的支撑,红二十五军才能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化危为安,不断从一个个困境中走向胜利,走向光明的未来。

红二十五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以其特有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事实上,任何时候,任何年代,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境,红军长征遇到的是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而现在疫情过后同样我们也遇到了能否更好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红军长征是为了突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而我们如今同样是要走出新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此时唯有提振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明确方向路径,少折腾,多团结合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才能遇到我们自已期待的“天时地利人和”!



头像
0/100